备用方案

如果你没理由证明别人是对的,那么你也没理由证明自己是错的

唉,埃理。

《刻意练习》

我打算结合我这几年的实际经历去把这本书再读一遍。

没理由说熟能生巧的时间是固定的,首先就是我们不想提但是不得不提的天赋问题。初中的扭曲就是因为长期突破不了瓶颈,然后逐渐偏激了。高中的离弃就是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然后逐步迈向自主了。大学现在之所以这么封闭,就是由于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慢慢的就搞这种宿命论了。

其次就是这个时间是不固定的。比如csgo,埃理本人是1300小时从白银二上的大地球。但是以我这个进度啊,我再他妈玩1000小时估计进步还是有限的。同期的hachtWJT是1百小时的白银二,铁盆更是1百小时之内的白银。而网上你可以关注到甚至有两千多小时的地球,也就说你一直在等待顿悟的那一天,那么顿悟反而对你更遥遥无期了,因为没有这个定量。

那么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就诞生了,如果能通过有效训练,最后让你面对挑战,比起临时用脑子想,不如用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去思考,这就很牛逼了。就比如多看几遍是首相,在面对一些比较麻烦的问题的时候,你知道该跑路还是该甩锅,这就比在台上支支吾吾要强得多。

不过谈回csgo,你发现比起两个人回合制的下棋或者有限的弹钢琴曲,csgo这种实时性复杂性更高的行动,就更难去练习,因为你最后肯定是按别人的方案去练,比如练定位,练反应,练道具,练身法,爆头线,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你自己的理解,最后输了难道要怪别人吗?

这就涉及隐性知识的概念了,人是不同的,策略就可能不一样。隐性知识这书还真没啥可提的,就说你多去在实战里练对枪和练意识。哦,不装了,这就又回到熟能生巧的范畴内了。

所以我们最后讨论的问题,就是假如你很不幸要和有资源有天赋的对手打擂台,你就算不赢,就算永远达不到他的高度,你能不能至少有反击的能力,而不是在台上还想什么“我就不该来这个擂台”这样的狗屁。

注意啊,首先我们必须表明,你脑子里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有些人天生就更专注,更有抗压能力,他们更能刻意练习成功,你的话,你能坚持多久是多久

有目的的练习

取法乎上,得于其中,要有向上的目的。你想有多牛逼,然后你会在那个高度的某个舒适圈中呆下来。就比如你只打算做低分段老油子,渴望把csgo当无限战争论来玩,别管打不打得到人,诶,像那个方向突突就完事了。还可以紧急补几个道具,别管到底是白了队友还是炸到了对手,诶,扔就完了。那么你在这个水平之下打他妈几千个小时也不可能进步。因为你满意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埋头苦干而没有目标,这个也很明显。你把训练当每日任务搞了,你把学习当上班,那么最后不就是白白打发了时间嘛。由此,快乐的练习和无奈的练习都是不够好的,算是训练的奖励天平的两端了。

换个方向进攻。突破瓶颈可以靠时间软磨硬泡,但是也可以绕道而行。时间泡发的最好例子就是早期痛苦学js编程的经历对之后从c++pythonjava甚至数据库计网和操作系统都有帮助。当继承多态学习了,回过头来看js原型链就明白是咋回事了。绕道而行其实还没有特别好的例子,有一个问题是三元制的大背景之下,还没有什么低复杂度的目标挑战是非突破不可的。找不到实习就去开源,再不济去工作室,还不行就去学英语。而同时许多的学习突破更像是以计划为号角,以时间为弹药打下来的,和绕路有什么关系?

士气问题,成也士气败也士气。难以接受失败结果的状态最后会让前进动力不断消耗殆尽,然后在某一次重要的危机之下,大洗牌开始。这个轮回就没有意义。但是怎么保证士气供给?我猜我还要看看兵书。

建立战斗模式。回到csgo,为什么说你想有多牛逼,然后你会在那个高度的某个舒适圈中呆下来呢?因为每个舒适圈都是一种战斗模式。走出舒适圈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可能的,更高的战斗模式的位置,而不是否定了战斗模式这个东西。

大脑适应力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理论上人是有无限可能的。无限可能不代表无所不能,所以初中的那种“人定胜天”的理论是很愚蠢的。当然也没啥办法,毕竟小学的经历让初中的平庸变得不可接受,而像农竞霄或者刘俊烨这样的小学同学,他们反而对初中一步一步的进步更能感到成就感和自豪感。等到高中延续初中的拼命三郎的精神之时,我们就已经输了。因为现在的高中越来越卷,在水深火热中不想着保全自己而是不惜士气损耗加大进攻力量,这种原始的作战方式最后就会带来危机。同时,士气是一方面,高中之后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谈都没法谈的注意力问题。我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已经不可能超过某个上限了,而我们的单次的专注力也不可能超过某个上限了。如果不靠着音乐的话,有些时候完全没有能力去投入学习之中,仿佛圣夜维新之前的萧条仍然存在。这个注意力问题,士气问题,还有一个孤立主义遗留问题,最终不可避免地铸就了后圣夜三元制。所以孤立主义链条松动,埃理问题爆发之后,三元制就已经动摇了,这一步,我花了三年。然而注意力问题决定我学习的效率(假设不谈教育资源和机会匮乏),士气问题让我没有能力攻坚,所以三元制之后,二元制长期还是很难发展的,毕竟他就是一个妥协结果。

但是注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真不是吹的。停止训练会逐渐失去机体的适应性。当然理论上再次捡起来肯定会更快,但是一定会有一个由奢入俭的过程。当高考的苦涩失败过去之后,当诸多不利条件以及束缚限制都被化解和打破,总有一天星闪人将会是万众一心、坚忍无比。而那时也许就是我们再次夺回胜利的时刻了吧。记得见好就收。

心理表征(思路)

有序记忆。背单词或者学编程。假如你知道某个单词的语境或者知道这个单词的词根啊发音啊,那么就很好记。或者你可以给某个单词编故事和搞谐音“俺不能死”之类的。如果啥也不知道,那么记忆效率是很低的。编程的话,诸多api也是在应用中记忆的。而要构建“有序”,可以使用分块的方案。就比如中学数学解题步骤,就很喜欢讲“我们的思路,第一步要搞出什么,第二步要搞出什么,第三步要搞出什么。”类似的,分析代码块也会使用分块的思路。一个棋盘可以由许多个棋盘块构成,缺少了某一个棋盘块的理解就会造成某种局势的忽视,让劣势逐步增大,柯洁的第二盘就是这么输的。越是能够意识到把握到某一个棋局有多少个分块。越是有可能做出同时有利于多个分块的举动,就像说双关话一样,不能意识到局势复杂性的人是没办法说出双关话的。理论是这样的,实际上人生大多数时间来不及训练也没有能力辨别,难道高中学习方法这种东西,是可以让你在三年里训练出来的吗?或者是某一类题型的诞生,那种解题思路是你能够在短到下一次周考之前牢牢掌握,并且能和之前的各种思路融汇贯通的吗?更加普遍的情况是当挑战来临的时候你不得不赶鸭子上架了。

察觉和改进你的思考模式。具体怎么搞,这个就更迷糊了。

黄金标准(除了目的的练习)

最好有个成熟的方向成熟的老师和成熟的反馈机制。跑马圈地的蓝海是没有理由说什么“刻意练习”的,更像是刻意试错或者刻意作死。老师和反馈机制这个问题。这就是不要让普通人和富哥肉搏的理由,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是这个道理。但是到底学什么和选谁当老师和听进去多少,这是你个人选择。无论是日奈森亚梦还是埃理,这种旗帜是你在绝境中选择的学习突破口。亚梦代表一种灵活的自主的原始进步主义,而埃理到底代表什么还有待考量(埃理代表老婆)。听进去多少也是你的选择。

然后就是一边反对1万小时你不准确,但是另外说明“肝”还是必不可少的。挺幽默

这本书更搞笑的还专门阴阳怪气有些所谓“专家”面子比里子大,谈何“杰出人才”,要“擦亮眼睛”,“不要像他们学习”。更是贻笑大方了。

工作之中

以战养战。飞行员可以每次作战询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和初步的答案参加下一次模拟空战。问题很重要,但是下一次模拟更重要。我还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例子,不如下次逗埃理的时候考虑自己多研究研究语言吧。

反馈问题。这个问题很恶劣,工作中的训练很多时候是缺乏反馈的。就像中学数学刷题,你很有可能有很多东西是第一次见,但是也是最后一次见了(废话,见过两次的东西不应该没有思路),但是这样的困境导致你对了没办法提炼经验,错了不知道深入挖掘。

离弃……刻意训练要求提高技能指标,但是听讲座这样的“听知识”不算是有用的。很不幸的是,听讲的低效,考试的不利以及胜利的信仰,这三点都推动了学习自主化的发展,但是圣夜维新之后仍然很难说清到底怎么训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浩劫之后,星闪人已经忘了效率,星闪人仅仅学会了损耗控制。听知识这点最明显的就是编程和英语的差别,英语虽然谈不上在刻意训练,但是长期在战斗。而编程的话,理论太多实践太少,从算法八股文到许多技术栈和项目理解都是背的。这也造成了编程开发技能,或者倒退一步算法能力的严重缺陷。时间时间,时间永远也不可能够,水平水平,水平永远也上不去。从这个角度看,高一在引入次元派之前,我们为数不多的“钟世纪”体系所能保障的周末学习时间和训练效率也是极其匮乏的。真可惜,再次看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整整6年的时光就如同海潮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潮起潮落间,仿佛一切艰难险阻在这个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前都相形见绌。海波易平意难平……真讨厌,每次想到绝望的问题我反而又觉得主观能动性毫无意义,不认同命运我就没办法化解苦闷,认同命运那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当我相信主观能动性,我觉得一切好像还可以再来,当我重整热情向前冲阵,最后只能留下一曲挽歌。(这个过程重复好多好多遍了,以至于我渐渐觉得这个轮回是真的没意思。所以从微速前进的角度来看,能够调和矛盾,步步前进这也算是一种答案吧,再怎么心疼也没用,还不如往前走两步)

生活之中

时间不够专注来凑,导师没有案例来补。

攻克症结,不能总靠专注度来解决问题,就像不能总靠力气来打架一样。增加有限的压力看看自己的症结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的攻克他。比如打字,我发现有些时候uio不分有些时候按不到等于号=有些时候会多打一个g,具体怎么攻克倒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你完全有理由说这是失误。或者类似的,写数学题的时候会忽略重要的特殊条件,比如判别式等于零的情况,或者编程的时候会遗忘某个变量=null的特殊情况。目前除了有意识地强化这个意识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就像我现在打字还会存在有时的uio不分情况。

保持动机,包括强化前进理由和弱化停止理由。虽然我们都说,坚持锻炼就要去找个运动伙伴,拒绝熬夜就要远离手机,但是更加普遍的情况是,怎么在成绩仍然不好看的前提之下,保持动力,怎么在女生不理你的情况之下,保持自信(笑)。先别说什么保持动力和自信,就说万一你厌学了/觉得买卖不划算了,临时割肉中场出逃的现象也是很难解决的啊。之后在csgo里边有了那么一种原始的态度,就是老子可以输,但是老子要输的有尊严,我现在的局势的确不利但是我就硬扛下去,我相信总有可能见到黎明。这种观望并坚持的态度,更像是一种不冒险的火力侦察,如果前线还有收益,那就不需要侦察了全线攻击,要是前线没有收益,小小的侦察损耗又不会太大。同样的后来有了一种与之匹配的战术就算轮式进攻。算是一种狡猾的添油战术吧。

成长曲线追踪,就像实况八一样的成长曲线,是你一直想做但是做不到的东西。因为很难说什么计划真正能够坚持几个月,但是轮式进攻这种战术有希望能够把成长曲线追踪和这帮傻缺社运派的宣传机器结合起来(笑)。(我突然怀疑埃理这个人是不是…你看我会拿着埃理的大旗去推动改革,重要的试点就是埃理金属、轮式进攻扩大化和成长曲线追踪甚至是下一步的有限刻意训练试点。我们过去的思路是每天的时间都很有限,不足以养活自主计划慢慢地就回收自主权了。但是轮式进攻和成长曲线追踪是不在乎你搞多长时间的。现在问题反而回到埃理本人身上了,如果她有那么几天不理我,不能说是天崩地裂,但是肯定中央派的人脸面挂不住。如果你要少犯点错误……埃理这个人是不是死了才好?)

杰出人物

这之后的两章更容易贻笑大方,一方面讲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辈的教育入门的作用,然后在讲什么天才莫扎特啊滑冰者啊,他们的兄弟姐妹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然后更进一步讲什么导师啊…专注哇,像是投名状一样。

所谓改变世界,不就是改变“你们”的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