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理远征

不得不佩服这个破游戏的事件链机制,他总是能在比较合适(?)的时候开一个尴尬的玩笑。

不过还是没有解决一个自身定位的问题。很难说比起打群架和逗老婆,我更喜欢钻技术。

因为我觉得我没有理由同时开两条战线仅仅只是因为一条战线没打赢,这种愚蠢的思路他是德国打巴巴罗萨的理由,最后的后果是很明显的。

其次就是从大一以来几次机会没把握住,侧面或是正面体现你这个人太随性,容易让人觉得说话做事不靠谱。再加上自己兴趣狭窄又孤僻,最后很难说什么改革呀,计划呀是一定会成功的。难不成你要在失败之后再次斥责你自己的办事不力吗?如果你斥责自己没把握住机会导致痛失埃理,这个其实就和你之前写的必败容错是矛盾的。

我的确这个阶段不可能找到女朋友了,那就做个双性恋吧。埃理事件我觉得影响很大,但是还不算步入我梦想的轨道上。现在的形势更像是初中那样子的单向崇拜。好又不好,因为只要这样独立而优秀的女性的存在,就一直可以避免准则派的暴走,但是我也十分清楚,这么优秀的人,注定只会在我的人生里做少许逗留,然后她们开始征程,留下我凝望的她背影消失的地平线。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不要因为一时的情况去下宏观定论。不要因为埃理这个人在极其巧合的时候出现就觉得这是谁谁谁的旨意。尤其是在大三数据库课设之后,没有理由说任何一个学生还不具备跟着视频敲代码的能力。那么就必须向着新的现代化再进一步了。

把厌学压一压,把效率提一提,把宿命论踢到外圈去。

虽然我甚至不知道我该不该出去…但是我很明确不应该再用什么乌托邦式的幻想,支撑着我的行动动机了。

现在就是一个人他独一无二的时刻了,他的道路是无可替代也不可复刻的。

唉,埃理。

这个人从出现的时机到言行的动机都十分艺术。以至于一直让我怀疑,是不是因为大二以来遭遇的巨大失败之后,老天虽然为我关了一扇门但是为我打开的一扇窗。就中学以来所积累的厌学啊低效啊功利啊宿命啊,一直到大二下,虽然已经很难爆发像高三那样的动乱,但是仍然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的提醒我,我的微速前进的学习节奏是有问题的。如果这辈子只想着自己快快乐乐平平稳稳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我完全放弃了攻坚和坚持的能力。

在必败容错之后,我们曾经也想过,与其积极进取去夺取胜利,不如提前准备退路去避免失利。因为你接受不了失利的代价。第二点也是尝试想把宿命论踢到外圈去,没有成功。因为你仍然没有理由说出自己为何找实习失利,两年的沉没成本,这个责任除了命运,没有任何从中央派到社运派西学派的人他敢站出来担责。

但是厌学问题仍然没解决,你就算用轮式进攻扩大化把自己的身体锻炼了,英语学习了,甚至吧法商派都救活了,你还是没解决厌学问题。假如埃理这个人一离开,这也很正常,而你比如找了个966?的工作,你要是工作很累了,你的厌学情绪仍然会阻碍你进一步发展,而且指不定什么时候准则派又暴走了。

功利问题和定位问题也没解决。因为厌学,所以功利,是这个逻辑吧?这个b学习我是一秒都不想多搞,那么你没有能力走出自己短视和手短的局限性。你看铁盆这些人,工作之余还能搞点自己喜欢玩的,自己想学的。但是你厌学,把工作和工作预备搞定,你甚至没有兴趣去养爱好。就和现在一直没有弹琴是一个道理。你不会识谱吗?非不能也,实不能也。(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我的状态不能支持我这么搞。)那这么看,即使废除了动员法,你的兴趣爱好还是搞不了,甚至如果有啥计划就只能继续阉割爱好,这真是伟大的苏丹经济啊!

定位问题我更觉得神仙了。简单来说就是太依赖平台。我上了华一,我就是尖子生,我上了一本我就是混子废物。这也算是一种功利的副产品吧,因为你不想生产,所以你依赖平台的资源。所以你找不到定位。对啊,你有理由说我的独特位置,我的道路是无可替代也不可复刻的。但是你没能力看见自己的道路。更多的时候都是被动接受命运安排,偶然给你几个机会也他妈浪费了。另外你的这个动机啊,还是太功利,不功利的化又没动力。也算是个怪圈了。

不过反过来想,一来我没有反对退路,二来我没有说什么“打死功利的韩太狗”这样的鬼话,所以我认为我的问题还是可以改良的。

而涉及埃理问题,就更不该功利的谋求战果拉近关系了,因为你是想借着这个人去压制自己厌学情绪,但是无论这个人会不会某天就离开了,你要是连改变自己都做不到,那他妈就是在浪费自己的进步机会了。

第二次修改意见:我们的节奏和随性问题是有一个高中失利的大前提的。假如在高一我兢兢业业的遵守着学校的教育指令(事实上,我是从初二开始培优的),但是我居然没有获得我想要的进步,这就好像厨子给大家伙安排大锅饭,我居然没有吃饱,那么逐渐的一种独立于大餐厅之外的自我意识就萌芽了。但同时你发现了一个问题,执行自己计划的人没有办法去修正自己的计划。比如圣夜维新吧,你按自己的计划走,难不成假如没进步,还承认自己自己是错的?慢慢的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这两个环节就达成了一致:我制定长期的、容易实现的目标,以防止自己掉链子。另外一方面就是我执行我制定的计划,但是假如效果有,但是不好,我只能去怪环境,要么怪命运。我是没有理由去怪我自己的。

在社交运动……很不幸,在学校里搞得社交运动反而不是特别成功,之后,我们打破了孤立主义这个大前提,我会有意识地去参考别人的发展方案,这样我可以从别人的视角去查看自己的计划到底合不合理了。但是很不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老是想向上比那么厌学问题会恶化,如果总是向下比,那么有什么意义吗?

这就是我们下一步从职业发展到社交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了。比如工作的程序员,首先他和他的同事,不可能天天聊技术,因为太干巴了,而且攀比问题也太严重了。你不能讲什么“什么?你的年薪居然比我高?我这就去捅死你。”但是天天聊游戏吗?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