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彼方
视线彼方
但是无论如何,该拿不到的还是没拿到,不该有的后遗症一分不少
这个问题其实我初二就想过,我当时觉得我跳一下可以摸到,却一直摸不到的机会仍再视线里,却一直是彼方,就提出了视线彼方的概念(不过我估计有人会叫天花板和瓶颈)。当年我还没吃超级高中的亏,但是的确也是快速工业化带来的淡淡忧愁了。在总动员体制之下,我没有理由一直摸不到视线之内的东西,因为我当时,就是王国体制的动员效率是比现在费拉不堪的动员效率高得多的。
我之前觉得问题在于资源,这个想法在高中搞了一些自由主义之后发展的比较迅速,比如同学可以靠着下课玩手机来减压,我的减压方式只有哼歌,因为我MP3被没收了,我完全有理由去觉得发展速度慢是补给问题。
但是无论问题归因在哪里,我绝对不会怀疑的就是我的上限,我觉得我是没有上限的,可悲的是过度追求更高的成绩,我失去的青春和友情可能比我收获的更多(当然到了大学搞承包之后,我不再怀疑意识形态矛盾的问题了,我开始觉得是利益和时间资源的问题了),但是无论如何,该拿不到的还是没拿到,不该有的后遗症一分不少
现在开始害怕了,不过我现在也开始关注同龄人的“赛道”这个客观现象了,不能否认有些人的人生活得如同游戏一样游刃有余,他们的好多东西早就规划好了,像赛道一样,但是我此时连我在哪里我是谁都不知道?
我不能完全赞同,人生是在白纸上漫无目的的点点,然后连成一条线,因为这种哲学淡化了目标,而我需要一些有明确收益的目标,不然我不明白我活着干什么?我完全可以玩其他的游戏啊。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
